|
|
|
|
|
|
|
贾家的传家宝 |
作者:神山故事 |
上传者:admin |
来源:华夏贾氏宗亲网 |
整理:贾氏宗亲网|
时间:2024年07月15日 |
由明洪武八年(1375),贾家来到神山,繁衍到五世,已成大户,再往后分为12甲,外迁到其他地方的也不在少数,有的地方甚至形成新的“贾家庄”。这么快的发展速度,以现代眼光看,不一定是什么“风水”在起作用。那么贾家到底还有什么秘诀呢?
(一)以孝为本神山贾氏,历来以孝为本,认为“本立道生,可以为仁”。“在家在国,不外尊亲”。故而将“孝友”立为族谱“列传志传”之首。封建礼教认为,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。
农耕社会,人是第一生产力。故而,贾成府在选择“但得子孙绳绳”时,看似脱口而出,实则是潜藏在他内心固有的“孝道”思想在昭示。
古人认为,“孝”不仅指善事父母,而且是“礼之始也”“文之本也”,是所有善德的统称。而“孝”又与“忠”相连。李大钊在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变动的原因》一文中就说:“君臣关系的‘忠’,完全是父子关系的‘孝’的放大体。”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,怎敢期望他精忠报国?反观贾氏先祖成府翁,本来生活在定襄贾家庄那片肥沃的土地上,如果不是为了忠于朝廷,怎会弃家舍业,来到一个陌生地方呢?纵观贾家的发展史,始终以孝治家,孝子贤孙,比比皆是,不胜枚举。
《神山贾氏族谱》中不少碑记,就折射出贾家儿女怀恩、扬孝的优良家风。如明时副贡贾慥撰写的9世左甲达经公碑记中就有“事慈母以孝,抚异弟以恩,待众以义,接物以恭,其人乐循礼,好行善,广施济……”的文字,记述了贾达经不仅有顾全大局的大义之举,能挑起筑堡御寇、保家护村之重担,而且有润物无声的慈悲情怀,细微之处令人可敬可亲!《敦元翁碑记》也记述了十二世上甲贾復的孝行,说他性最孝,奉养众位老人,尽心竭力,不辞劳苦,晨昏必亲视其寒暖,饮食必亲尝其旨否,每顿饭总要问“吃得香甜吗?”又常常曲为色笑,想方设法逗各位老人开心。等到几位老人下世后,仍时时不忘祭祀。他有四个儿子,均以孝行受到表彰。乃至孙辈,皆知书达理,为人仰慕。
有一句话叫“孝感天地”。不论是孝子贤孙还是节孝之妇,他们的子孙多有出息。如绳武妻赵氏,就是孝廉方正贾善政和陆军少校贾善述的曾祖母。“一门之内,孙曾济济,人以为氏德之报云”。当然,以上事迹在今天看来,有的明显是愚昧之举,有的有违人道,如寻虎溺治病和贞洁观念等,现在绝对不宜提倡,但其中的孝悌精神,至今有其现实意义。
(二)勤劳致富神山贾氏定居神山之后,白手起家,靠什么?孝心是能感动天地,但如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没有财富积累,恐怕也难以成就名门望族。贾氏前辈是如何勤劳致富的,在《神山贾氏族谱》中反映不多,但口口相传的一些事迹足以佐证,贾家的财富绝不是凭空而来的,同样付出了艰辛的汗水。
(三)据传,贾氏始祖成府翁,孑身来崞,一穷二白。其劈窑栖身,开荒养生,植枣备荒,内务本田,外为佣工,才有枣尖红枣满坡;诚实勤谨,方可得遇“地师”暗赠“兆域”之事。翁之勤劳,延传后世,“三代而富”,绝非天掉馅饼,亦非一夜暴富,全凭双手所致。民国年间,贾家老奶奶的故事也很能说明这个问题。贾家老奶奶是指贾氏十七世前甲贾银会的妻子赵氏。相传,老奶奶生就一副大脚板,特别能吃苦,一个女人家可以背起几大捆柴禾。如果把这些柴禾装在车上,也能装半大车,故而老奶奶被人唤作“半大车”。为了多挣几颗粮,她带着孩子给地主扛活收秋。图干活方便,她把孩子放进前襟里(过去女人衣服一般是偏一边钉扣)。有人见她鼓着大肚,疑她偷了地主的谷子。到了春播季节,她家没有籽种可种,于是,她拣别人家扔掉的发芽土豆种进地里。不几天,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土豆苗。由于老奶奶吃苦耐劳、勤俭持家,老爷爷有了一点积蓄后跑到口外做起生意,凭着精明能干,童叟无欺,买卖日渐兴隆,很快成为内蒙古丰镇“隆盛庄”的掌柜,并在家乡买下良田,置下一处临街的院落。院落很大,位于繁华的洞沟口五道爷庙对面。院落分前院、里院、后院三进院。前院是小作坊和商铺,里院住人,后院养着牲口,住着长工。院子里外种植了许多树木。每到夏天,高大的桑树上黑紫色的桑葚,又大又甜;合欢树绿色的羽状复叶,开着黄绿色的花萼、花瓣和粉红色的花丝。这棵合欢树,与贾氏祠堂西侧“楼大门”院内的另一棵合欢树一起,形成了大街上的一道风景。大树下,“义聚昌”“积义恒”“义同勇”等商铺买卖兴隆。贾家有钱后,没有忘记曾经的苦难,经常接济穷人。只要有讨吃的上门,贾家总要让人家满意而归。“够不够?不够再拿点!”故而当听说老奶奶病了,有人号啕大哭,说菩萨心肠的人,老天怎会让她生病呢?
(三)俭以养德贾氏望族的形成,绝非一蹴而就。始祖成府翁,一介为人牵马、打工的农夫,却懂得“谦逊做人、低调处事”的道理。据村民口口相传,贾家刚到神山之时,不过是康刘二姓的长工,后来稍稍富裕,买了骡马,在清晨出工干活,也怕惊动了村里财主的美梦。是故,贾家小心翼翼,出工前要将骡马的铃铛摘掉,蹄子上裹上布片。到了后期,贾家过上了优渥的生活,照样低调做人。
贾氏12世正甲贾幹,系乾隆戊午举人。他在《茂之翁碑记》中记述,族祖茂之公,少而聪敏,族人都认为他可成大器,不期尚未成人就遭遇大的不幸,兼逢地震之变,无奈放弃读书,与祖母合力维持生计。他到了39岁才有了一个男孩。为了弥补缺憾,他竭尽全力培养儿子,期望有朝一日能光耀门庭。儿子文漠果不负父望,成为一名秀才。家境好转后,有人劝他,该享享清福了,还不把屋子盖得宽敞一点,好好装修一下。他却大声说:“禹王非天子乎?尝有峻宇雕墙之戒。余细民耳,脱使华其庑而美其室,不惟于分有僭,且启子若孙奢丽之习。”接着他又以祖父为例,进一步阐述勤俭持家的道理,又拿自家和邻居相比,觉得家里养着鸡羊,酿着酒,小日子过得颇有古人的雅兴,尽可知足了。
他过得简朴,对邻居却是有求必应。他只是反对奢靡,见不得那些不顾父母妻儿,只顾自己纵酒寻欢、非嫖即赌的人。茂之公俭以养德,与人为善,故一生与人没有过节,逍遥自在地活了85岁。为此,贾幹在碑记最后感叹:世上多少人一生只慕富贵功名,动辄就想和王、公比美,一旦得势,则骑骏马,穿皮衣,奔走权贵,以致利令智昏,鄙吝成性。等到老迈,方得尺则尺,得寸则寸,不再计较,岂不知一生所追,若“积粪之劳”,徒给子孙留下“挥金之孽”。这样的人怎能与族祖相比呢?
(四)诗礼传家贾家不慕虚荣,本分做人。穷则勤劳致富,以苦为荣;富则教子读书,行善积德。到第五世就出了一个举人,且官声显赫,以后更是科甲不断,迄至20世纪初,望族贾氏之村,更以“文化村”“教师村”驰誉县域乡野。正如贾大中先生在四修《神山贾氏族谱》中期望:“诗礼传家,子孙世守”。诗礼传家的祖训,在贾家由来已久。贾氏12世中甲人守(1719—?),不仅具有孝行,且勤学好问。他的家境不好,耕耘之余,唯在读书,即使年届32岁,依然读书于神宝观破窑之中,最终学有所成。
诗礼传家,还表现在贾氏为后代起名上。一个个名字,寄托着先辈的厚望,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美德。如一家有十二个叔伯兄弟,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“善”字,被村民亲昵地唤作“十二块积善”,因为在村里,“集扇”读作“积善”。他们的曾祖贾绳武,约生活在清道光至同治年间,因经商家境日渐富裕,但毫无市井之俗,平易近人,热心公益,被众乡邻举为乡饮耆宾。而其子孙绳绳,多有功名。
“十二善”之中,贾善政于清宣统元年由岁贡举孝廉方正,历任岚县、清河县等地知县;贾善教为山西大学堂毕业生;贾善承为国子监太学生;贾善述京师陆军学堂毕业,因剿匪有功受大总统嘉奖;贾善同毕业于山西农业专门学校,在省税务局就职,曾参与《贾氏族谱》四修,主绘图;贾善书毕业于山西工业专门学校。他们虽生逢乱世,但莫不以善行世,既为后人赞誉,也深深影响着后人。
(五)大家风范在分析神山成为原平第一大村的原因时,尽管众说纷纭,但有一条是大家公认的,那就是神山人的包容、大度。而神山贾氏更具大家风范。
贾家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,从善如流,从不欺生,尽管出了许多人才,其中不乏高官大儒,但始终低调做人,善待百姓,不以豪门自居,不因权柄谋私,少有奸佞之人。海纳百川,方成其大。
神山之大,绝不仅仅在其人口,更在其文化。贾氏9世中甲人宗元(1612——1698),生当明朝末年。他不仅与贾达经等率族众修筑堡寨,以保平安,而且尤喜为人排难解纷。村里人多数生计艰难,即使几根柴草也会引起纠纷,而贾家人多数不会斤斤计较,还帮着别人调解是非,息事宁人。这种与世无争、清心寡欲的人生态度,不仅受人尊敬,还往往能起到颐养天年的作用。
古语曰:“天下达尊有三,爵一,齿一,德一。三者之所通尊也。”有爵位,当大官,不一定能延年益寿,那些贪官污吏会被世人诅咒,而唯有美德,能成就寿星。就如贾宗元,他的大度宽容,不仅使自己享寿八十有七,而且子孙后代中也多是达官贵人,达到上寿高龄。其子怡(1653—1739),天性至孝,和蔼可亲,虽为官,却平易近人。
乾隆二年二月初二日,皇帝颁诏天下,凡在学中年80以上者,皆给以八品顶戴荣身。一邑之内,惟贾怡受此殊荣,高寿又是87岁。其孙登岸,弟兄5人,就有3人考入学校。
贾登岸晚年耳聪目明,精神矍铄,享寿89岁,无疾而终。像这样累世书香,耄耋高寿的人家,若不是“积功累仁,垂裕良深,曷克臻此”。
神山还有一家,曾以“一门四举人”而声名鹊起。贾荫皋,神山贾氏15世左甲人,清咸丰乙卯科举人,曾任襄垣训导。后来,他的侄儿贾守中,长子贾大中及三子贾在中相继再中科甲。按理说这样的人家,即使不贪不占,其基本的日常生活开支应该不成问题吧,村里却一直流传着一个贾荫皋借面受刁难的故事。此事因是传说,现已无法印证,故略去不提。
无独有偶,在本市白石村一块石碑上也记载着兰绍乐善好施,资助神山村兄弟贾大中、贾在中应考的事迹。综合考证,贾荫皋因其为官清廉,又子孙上学花费较多,故手头一时拮据,也不一定就是虚构。难能可贵的是,他被刁难时,能一笑了之。其度量之大,令人咋舌!
古人云:“为善者,天报之以福。”纵观贾家这几条传家宝,无不以善为纲。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。对照贾家,当知此话不谬。 |
上一篇
好一道馨香醇美的家风文化大餐
|
下一篇
已经没有下一篇了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