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江是福建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,距福州市区30公里左右,现属长乐市航城街道。琴江村地处闽江南岸,流经这一段的闽江宛如一把古琴,故名琴江,为古代控马 江卫省城的重要港口。清雍正六年(1728年),镇闽将军阿尔赛奏请朝廷从满族旗兵中抽调500多名官兵携眷进驻琴江,围地筑城,建立“福州三江口水师旗 营”,在闽江上就形成了“三江口水师营”、圆山水寨、闽安镇督标水师三合一江防锁链,为当时全国沿海四大水师旗营之一,比马尾的福建水师早151年。
琴 江的“福州三江口水师”是中国海军的摇篮。琴江水师最辉煌的一页是参与甲申中法马江海战抗击侵略者。统领黄恩录以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”为由率部奋勇杀 敌,600名官兵中壮烈牺牲100多位。后人奉旨在村中敕建“忠魂堂”,设置烈士灵牌。至今每年七月初三举行公祭活动,琴江满族村村民们自发来到江边放送 水灯,剪纸焚香,祭奠先烈英灵。
琴江村地灵人杰,名人辈出。洋务运动后,水师旗营中青年人纷纷投入船政学堂,毕业后成长为中国海军的栋梁之材,其中将级3名,上校级4名。如与萨镇冰深 交的民国海军少将贾勤。近代的如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曹维廉,我国海商法奠基人黄挺枢教授,荣获世界书画艺术名人称号的指墨山水画家李育中等。
琴江村历史悠久,村内存有众多人文历史遗迹。据琴江志载,林则徐多次来到琴江,江滨照壁曾书林公墨宝“海国屏藩”。萨镇冰为贾氏海军世家墓园题写“江城海 域”碑刻至今犹存。琴江还是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出太平港口转舵出海之处,村附近有郑和修建的云门寺和妈祖庙。
辛亥革命后,这里的水师旗人后代没有了皇粮供应,村人不是外出谋生就是改名换姓,这里逐渐成了一个寻常居民小镇。现在的琴江村里还保存着二百七十五年前建 营时的格局,村里的街道排列酷肖‘八卦’,每条街都极其相似,两排房屋相对而列,小街尽头宛如死胡同,尽头的两边有小街横过。村里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一个 毓麟宫,因为大门紧闭我们只能在门外窥探。宫内的古戏台据称与故宫里慈禧看戏的台子一个模样,只是场地小了一些。现在,每逢节日,戏台上除了演闽剧外,还 要上演一种叫‘台阁’的满戏。
村内有条俗称‘旗人街’的首里街,整排的土木结构房子,街上最有特色的是家家户户临街的三扇门,中间的那扇是门上套门。住在这里的满族人说,是政府帮他们把沿街门面按最初的样貌统一恢复重修的。
琴江村1999年被评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,2007年初被评为“福建最美的乡村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