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日,今日阳新记者来到陶港镇青龙村的贾氏宗祠,四周稻田金黄,屋舍俨然,贾氏宗祠的红墙灰瓦映衬其中,显得格外典雅别致。60多岁的老支书贾再郎介绍,该村祠堂有近200年的历史,本支贾氏源于洛阳世家,南宋年间从长沙迁往阳新,是汉代著名文学家贾谊的后人。
桐叶封弟洛阳世家
西周初年,周武王姬发驾崩后,唐国发生叛乱。年幼的太子姬诵在叔叔周公旦的扶助下做了国君,史称周成王。有一天,姬诵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宫中玩耍,开心忘形,姬诵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,把它剪成玉圭形,送给了叔虞,并且对他说:“这个玉圭是我送给你的,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。”史官们听后,将这件事告诉了周公旦。周公旦遇见姬诵,问道:“你要分封叔虞吗?”姬诵半天才想起来,答道:“怎么会呢?那是我跟弟弟说着玩的。”周公却认真地说:“天子无戏言啊!”
无奈之下,姬诵只得选择吉日,正式封叔虞为唐国的诸侯,史称唐叔虞。好在叔虞长大后,励精图治,以自己的智慧才能,带领百姓兴修水利,改良农田,大力发展农业,使唐国百姓逐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。后来,周康王将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,建立贾国(今山西襄汾县),公元前678年,晋武公吞并贾国,遣散其后裔子孙到各地,他们以贾为姓,代代相传。
先秦以来,贾姓活跃于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地区,其中河南贾氏繁衍昌盛,人丁兴旺,又衍生出许多支派。西汉贾谊便是河南洛阳人,公明第31世孙,阳新的贾氏族人均为贾谊的后裔,因此称为“洛阳世家”。
贾谊年少才高,十八岁时,以能诵诗书善写文章享誉当世。河南郡守吴公久闻其名,将贾谊招揽门下,十分器重,果然河南郡成绩卓著,社会安定,时评天下第一。汉文帝登基后,听说河南郡治理有方,擢升吴公,征召贾谊,委以博士之职。每逢皇帝出题令众博士讨论,贾谊总是应答如流,倍获赞许,汉文帝大为欣赏,于是破格提拔,一年之内擢升为太中大夫。只因锋芒过露,贾谊屡遭小人陷害,不久被贬离京,谪居长沙。
三年后,汉文帝对贾谊的才华念念不忘,下旨征召入京,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。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,便向贾谊询问鬼神之道,贾谊倾其所有,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,一直谈到深夜,汉文帝听得如痴如醉,不知不觉间移坐到了席的前端。谈论结束后,汉文帝感叹地说:“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,自以为超过他了,今天看来,还比不上他啊!”经过一番权衡,汉文帝命贾谊担任梁怀王刘揖的太傅,为这个深受宠爱的小皇子传道授业。不幸的是,汉文帝十一年(公元前169 年),贾谊随梁怀王入朝,谁知梁怀王不慎坠马而死,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职责,内疚不已,常常伤感哭泣,心情十分忧郁。没过多少时日,贾谊英年早逝,年仅三十三岁。
亦斌故里 太平安定
走近贾氏宗祠,只见祠堂大门左侧立着“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”的牌匾,边上有一石墩,似是年代久远,屋顶双龙腾跃,栩栩如生。进了大殿才发现,祠堂正处于整修之中,三四个村民拎着浆桶,正忙碌劳作,厅内空空荡荡,到处散落着建筑材料。但仍可从精致的雕花门窗、朱漆柱子看出,修葺一新的贾氏宗祠彰显气派豪华。贾再郎高兴地说,等到月底宗祠修缮好了,会邀请各地的宗亲来此庆祝落成典礼,为了响应时代新风,这次还会让出嫁的姑娘们也回来,共享先祖的荣光。
据家谱记载,贾谊的九世孙贾逵,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、天文学家,贾逵有两个儿子贾善、贾晋。南宋时期,金军大肆入侵中原,南宋军队在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带动下,本已取得一定胜利,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却制造了岳飞冤狱,终致一代名将含恨而死,并与金国订立和约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绍兴和议”。和约虽然签订了,时局却更动荡不明,因此,贾善的后代贾子诚从长沙迁往阳新,随后他的孙子辈也纷纷外迁,在阳新各地繁衍定居,贾子诚于是被尊为阳新贾氏始迁祖。贾再郎说,青龙村由从前的贾清五村及周边几个小行政村合并而来,多为贾姓。当年,子诚公曾在兴国一带担任县官,他的后人省一公来到本村开基立业,其孙清五、清六、清八各自建庄,在这片土地开枝散叶,逐年繁盛。
提到贾姓名人,不得不说起出身于陶港青龙村的爱国人士贾亦斌,他曾是蒋经国的心腹爱将,历任国民党政府第七十七师参谋长、军事委员会参议、国防部干部管训处办公室主任、陆军大学教官等职;在看清了国民党政府的腐朽统治后,他率领学生革命军于1949年4月在浙江嘉兴起义,从此投入党的阵营,与国民党分道扬镳。建国以来,贾亦斌依旧发挥余热,成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,第三、四届中国政协委员,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。
在贾亦斌先生的回忆录里,我们看到解放前的青龙村有句民谣:“下雨水滔滔,无雨像把刀”(没雨干旱的时候,田地硬裂如刀),大水多次淹没田地房屋,血吸虫更是肆虐猖獗,百姓常常颗粒无收,贫病交迫。除了生存环境恶劣,军阀混战的时势也弄得村里人心惶惶。一日夜里,年幼的贾亦斌突然从梦中惊醒,发现自己竟趴在父亲背上,他吓得连声问:“怎么了?”父亲只是小声回答:“北洋兵来了,别说话。”说着,便气喘吁吁地向船头跑去。事后,贾亦斌才知道,原来是北洋军阀孙传芳部在四处拉兵拉夫,无恶不作。因为天灾和战乱,贾亦斌的一家几乎山穷水尽,几个弟弟患病不治,相继夭折,他自小便跟着父母放牛、种地、插秧,冬天还冒着凛凛寒风到湖面捕鱼,倍尝生活艰辛。
贾再郎说,新中国建立后,由于社会稳定,百姓乐业,古老的青龙村也焕发出了新的容颜。过去二十年里,该村依托铜矿资源引进福建老板,大力发展采石产业,一跃而成为了陶港有名的富裕村。近些年来,人们开始意识到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,也要保护生态资源,建设秀美村庄,因此采石行业已无法适应时代需求,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如今,村民们纷纷投入水产养殖,发展渔塘1000余亩,有些还自办工厂、各类副食、农业小超市,在家乡稳步创业。“经过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,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开展,水涝、旱灾、虫祸得到了有效控制,百姓收成自然有了保障。昔日的天灾难以逞凶,昔日的战乱也不复存在,青龙村迎来了太平安定的好时代!”
本报记者 许岚 文/摄
|